- 付骋宇;李莹;卢重亮;张鹏飞;
建立纺织品中禁用芳香胺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纺织品经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盐析辅助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测定模式为三重四级杆质谱电子轰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采用优化后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分析条件,禁用芳香胺类化合物线性良好,线性范围1~100 ng/mL(2,4-二氨基苯甲醚为10~500 ng/mL),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0 0,检测低限达到0.10μg/g。在0.10、0.25和0.50μg/g添加水平下(n=6),加标回收率为61.80%~95.00%,RSD为2.53%~10.46%。优化后的盐析辅助超声液液萃取法前处理简便,无需浓缩处理,多反应监测模式可消除基质干扰,灵敏度优于国标及EN标准要求,可准确快速定性定量致癌芳香胺。
2025年02期 No.26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阅读次数:64 ] - 蒋伟;徐任仪;王敏超;杨思瑶;
采用全自动纤维溶解仪中的次氯酸钠法、20%盐酸法、75%硫酸法程序对试样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上述3种方法的传统人工定量检测结果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自动纤维溶解仪中次氯酸钠法和75%硫酸法程序的定量结果与人工定量结果偏差均小于1.0%,则认为这两个程序在日常检测试验中可以替代人工定量操作。而20%盐酸法程序定量过程中,出现了锦纶未完全溶解的情况,比对结果偏差较大,建议在检测试验中仍采用人工定量法。
2025年02期 No.26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阅读次数:58 ] - 谢尚卿;方方;
锦氨织物化学定量分析常存在氨纶含量偏大、数据不稳定的问题。为了分析影响定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从溶解温度、溶解时间、修正系数、烘干时间、质量称取方式、清洗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烘干时间、清洗方式和试验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最大。改进后的试验条件为:按照1 g试样加入100 mL、20%盐酸,在70℃、振荡频率为80 r/min的水平振荡水浴锅中振荡30 min,用佩戴耐腐蚀手套的双手轻轻揉搓清洗,然后加入约50 mL同温度的试剂充分摇动约5 min,重复3次,依次清水冲洗、中和,放入105℃烘箱连续烘干120 min,称取质量,可以有效提升锦氨织物化学定量的准确性。
2025年02期 No.26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阅读次数:68 ] - 杨素彬;王佳;戴述平;高凡;
依据GB/T 19976—2005《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钢球法》对针织物顶破强力(Ds)进行测试,建立了测量模型,分析了该测试方法中顶破强力(Ds)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并对各分量进行了评定、合成,最后给出了扩展不确定度。研究得出,Ds测试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5.00 N(k取2),其中,对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不确定度贡献最大的来源是随机效应,其次是试验用设备。在后续的样品测定中需要重点关注,必要时采取措施,将由其引入的不确定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本次试验中针织物顶破强力值完整表示应为Ds=501.00 N,U=15.00 N,k=2。不确定度评估是控制检验过程的关键点,不仅可提高检验的精确度,更为判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025年02期 No.26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阅读次数: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