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纺织科技

服装设计

  • 现代唐制半臂的流行调查与创新设计应用

    张莉;邱晨阳;彭茹诗;

    现代唐制半臂继承了唐代传统半臂的主要形制,款式搭配多样,作为现代汉服的经典品类具有一定的市场研究和设计应用价值。文章结合唐制半臂的市场流行调查,从色彩、面料、造型3个方面分类统计,分析唐制半臂的基础造型和结构纸样,并进行了创新混搭设计实践。研究表明:现代唐制半臂的市场定位以汉服创新款为主,造型基本继承于唐代服饰形制,色彩和面料符合现代流行趋势,代表性的基础纸样为坦领或直领,通袖长65~80 cm,混搭设计更适合中国传统服饰造型为主的整体搭配。

    2025年02期 No.2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阅读次数:51 ]
  • 明代马面裙形制在现代女装中的创意运用

    徐嘉明;王群山;

    文章以明代马面裙为研究对象,从马面裙的起源展开,以其基本设计方法和发展过程入手,围绕明代马面裙形制结构进行例证分析和总结,追溯明代马面裙的审美价值。此外,根据现今马面裙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总结明代马面裙在服装设计中的发展趋势。最后对明代马面裙结合现代成衣进行实用性设计,同时对传统明代马面裙的廓型结构进行创意设计,并应用于现代女装中,使中国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为设计师提供文化和时尚兼备的灵感和思考。

    2025年02期 No.26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阅读次数:57 ]
  • 符号学视域下白裤瑶服饰纹样的创新转化

    徐云;王萌;

    以符号学与设计学为研究背景,针对白裤瑶服饰纹样创新设计过程进行符号学思维推演。通过白裤瑶服饰纹样图形设计创新及在小学校服中的应用,探索与校服共融的发展空间,采取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行的方法,进行白裤瑶服饰纹样的图案结构、纹样题材与构图格局等方面元素挖掘,梳理白裤瑶服饰纹样的符号构成,建立解读模型与设计流程。最后,结合小学校服设计,从符号“能指”与“所指”设计两方面,阐述白裤瑶服饰纹样的创新应用,为小学校服以及白裤瑶服饰纹样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02期 No.26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阅读次数:69 ]
  • 青铜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马子豪;刘红晓;

    文章探讨青铜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献综述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青铜纹样进行分类、分析,并提取代表性元素。设计实践中采用元素替换、提炼简化和分解转换等重构方法,将青铜纹样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设计系列服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拓展了服装设计的创作空间。

    2025年02期 No.26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阅读次数:52 ]

服装工程

  • 户外服装中防风裙结构的必要性研究

    郑倩男;江辉;

    为了研究户外服装中防风裙结构的使用原则,参照有关文献及测试数据,提出一种科学的测试方法来检测户外服装装配防风裙结构的必要性。通过各部位温度传感器放置在人体及小空间后实时收集温度数据,得到服装各部位有效保暖的结果。根据此结果进行各部位服装结构的有效性分析,再通过不断地试验监测,来证实结构调整符合实际保暖情况。最终得出更合理更保暖的户外服装结构组合,能够为户外服装领域提供一种新的结构验证方法。

    2025年02期 No.26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阅读次数:62 ]
  • 大理白族女性传统服饰形制结构特征

    李胤霖;陈晓娜;杨添娥;邬歆沅;

    为促进白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大理白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形制结构。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概括出经典的大理白族女性传统服饰特点,从内到外分别为白内衫、右衽大襟衫、领褂和围腰,分析这4款服装的形制,并绘制款式图。结合人体比例、动态特征与服饰特征,研究这4款服装的规格设计公式,并绘制结构图。在此基础上,采用5.4系列进行推档,设计各细部档差,绘制推档图。对大理白族女性传统服饰形制结构的研究和规格设计,有助于提高白族传统服饰的传播效率,2D结构图和推档图的绘制,有助于开展白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2025年02期 No.266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阅读次数:60 ]
  • 基于菌丝体培养的废旧服装处理方法研究

    刘欣宇;关娟娟;杨玲;李昊容;

    为促进我国废旧服装材料的高值化、资源化发展,文章结合菌丝体培养的生物技术,探索废旧服装材料的处理方法。通过选用平菇菌种进行活化和初步繁殖,待繁殖培养一定量的菌丝体后,将其与锯末、稻草基质进行均匀混合,并接种至预处理的废旧服装材料上进行培养观察。分别在培养10日和50日后,提取部分废旧服装材料培养基,与原始废旧服装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材料在颜色、手感、厚度、撕裂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在培养50日后,废旧服装材料出现明显降解。基于菌丝体培养的废旧服装材料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二次设计、环保降解和材料再生3个方面,提出废旧服装材料循环再利用的思路,为废旧服装高值化、资源化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266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阅读次数:61 ]

标准检测

  • 多反应监测气质联用法测定纺织品中芳香胺

    付骋宇;李莹;卢重亮;张鹏飞;

    建立纺织品中禁用芳香胺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纺织品经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还原,盐析辅助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测定模式为三重四级杆质谱电子轰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采用优化后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分析条件,禁用芳香胺类化合物线性良好,线性范围1~100 ng/mL(2,4-二氨基苯甲醚为10~500 ng/mL),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0 0,检测低限达到0.10μg/g。在0.10、0.25和0.50μg/g添加水平下(n=6),加标回收率为61.80%~95.00%,RSD为2.53%~10.46%。优化后的盐析辅助超声液液萃取法前处理简便,无需浓缩处理,多反应监测模式可消除基质干扰,灵敏度优于国标及EN标准要求,可准确快速定性定量致癌芳香胺。

    2025年02期 No.26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阅读次数:64 ]
  • 纤维溶解仪自动定量可行性分析

    蒋伟;徐任仪;王敏超;杨思瑶;

    采用全自动纤维溶解仪中的次氯酸钠法、20%盐酸法、75%硫酸法程序对试样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上述3种方法的传统人工定量检测结果相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自动纤维溶解仪中次氯酸钠法和75%硫酸法程序的定量结果与人工定量结果偏差均小于1.0%,则认为这两个程序在日常检测试验中可以替代人工定量操作。而20%盐酸法程序定量过程中,出现了锦纶未完全溶解的情况,比对结果偏差较大,建议在检测试验中仍采用人工定量法。

    2025年02期 No.26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阅读次数:58 ]
  • 锦氨织物化学定量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谢尚卿;方方;

    锦氨织物化学定量分析常存在氨纶含量偏大、数据不稳定的问题。为了分析影响定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从溶解温度、溶解时间、修正系数、烘干时间、质量称取方式、清洗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烘干时间、清洗方式和试验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最大。改进后的试验条件为:按照1 g试样加入100 mL、20%盐酸,在70℃、振荡频率为80 r/min的水平振荡水浴锅中振荡30 min,用佩戴耐腐蚀手套的双手轻轻揉搓清洗,然后加入约50 mL同温度的试剂充分摇动约5 min,重复3次,依次清水冲洗、中和,放入105℃烘箱连续烘干120 min,称取质量,可以有效提升锦氨织物化学定量的准确性。

    2025年02期 No.266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阅读次数:68 ]
  • 针织物顶破强力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杨素彬;王佳;戴述平;高凡;

    依据GB/T 19976—2005《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钢球法》对针织物顶破强力(Ds)进行测试,建立了测量模型,分析了该测试方法中顶破强力(Ds)不确定度分量来源,并对各分量进行了评定、合成,最后给出了扩展不确定度。研究得出,Ds测试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5.00 N(k取2),其中,对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不确定度贡献最大的来源是随机效应,其次是试验用设备。在后续的样品测定中需要重点关注,必要时采取措施,将由其引入的不确定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本次试验中针织物顶破强力值完整表示应为Ds=501.00 N,U=15.00 N,k=2。不确定度评估是控制检验过程的关键点,不仅可提高检验的精确度,更为判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025年02期 No.26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阅读次数:77 ]

纺织工程

  • 冬季户外用防水透湿功能性面料工艺研究

    袁师明;

    文章探讨冬季户外用防水透湿功能性面料的生产工艺。通过对防水透湿原理的剖析,阐述微孔透湿面料与亲水透湿面料在防水及透湿机制上的差异。详细介绍生产原料的选择,包括纤维原料与助剂原料。着重分析织造、涂层、复合等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并通过性能测试指标与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冬季户外用防水透湿功能性面料的生产提供全面且系统的参考。

    2025年02期 No.26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阅读次数:78 ]
  • 保健滑弹衬衫面料设计与开发

    赵筛喜;

    文章系统地介绍一款新型衬衫面料的设计与生产过程。通过市场调研,在分析各种纺织纤维性能基础上,选择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竹黏纤维为原料,确定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竹黏纤维和织物经纬纱技术参数,设计一款织物花纹为绉组织的保健滑弹衬衫面料织物规格。给出络筒、整经、浆纱、织造等工序的生产工艺参数,在实际生产中取得良好效果:下机一等品率77.5%,入库一等品率达99.5%;织物具有良好保健性,手感滑爽有弹性。研究得出:材料是新面料设计的关键,组织结构参数是保证织物风格的前提,批量生产是新面料市场化的根本保证。

    2025年02期 No.26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阅读次数:87 ]
  • 碳纤维针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李妙;齐业雄;高世望;

    以碳纤维和不锈钢导电纤维为原料,在手摇横机上编织碳导电纱1+1罗纹织物、碳导电纱1+2罗纹织物、碳1+1罗纹织物,测试这3块针织物的导电率、热导率和电磁屏蔽效能,分析影响针织物这些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碳纤维的导电性能好,断裂强度高,但纯碳编织的针织物导电性却不是最好的,碳纤维和导电纱混纺的针织物导电性最好。碳导电纱织物中,1+1罗纹组织结构更紧密,针织物导电性能最好。碳导电纱1+1罗纹织物的热导率最佳,3块针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相差不大,最高达36 dB左右。

    2025年02期 No.26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阅读次数:77 ]

综述

  • 基于水驻极技术的非织造纤维滤材研究进展

    姜昕洋;李玉瑶;

    随着人们对大气污染防护意识的增强,空气过滤材料的标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熔喷纤维非织造材料作为常见的空气过滤产品核心滤料,对微细颗粒物的过滤效果有限,基于此催生了驻极工艺。在众多的驻极技术中,水驻极技术被称为新兴创新环保型驻极技术,通过高压水射流与纤维材料表面高速摩擦,利用界面接触产生的静电效应实现纤维网的电荷驻极化处理。水驻极过程安全且绿色环保,所得材料具有静电量饱和、高效低阻、电荷储存稳定性高等优点。文章综述了水驻极技术、特性、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从电学性能、过滤性能、耐温性和耐湿性4个方面介绍了水驻极纤维过滤材料的特性,可为个体防护、空气过滤、智能可穿戴等领域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26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阅读次数:92 ]
  • 下载本期数据